《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》讀後心得:研究生必須學會的方法、秘訣與淺規則

目錄

研究的目的

研究的目的是找到正確的答案,你可以從網路上找到許多似是而非的答案,但要如何分辨這些資訊的可靠性與互補性,你需要進行一系列的搜尋與篩選,才能過濾掉無用的內容,當你整理出你需要的東西後,你該如何對這些資訊進行分析、比對才能拼湊出完整的正確答案?

要做到這些事需要嚴謹的訓練過程

尋找答案 Step-by-Step

  1. 搜尋相關文獻, 研判文獻的可靠度與品質並且迅速過濾品質較差的
  2. 分析優質文獻的觀點、論證與推論過程, 確認各自的得失與短長
  3. 比對不同文獻的見解與互相的批評, 找出所有文獻中仍有待釐清的疑點
  4. 彙整既有文獻中可靠的部分, 拼湊事實較完整的面貌, 盤點其中尚待釐清的疑點
  5. 對尚待釐清的部分進行第一手的調查與研究, 以獲得問題的完整答案

這五個步驟就是研究的方法與完整的程序,我們必須先去找到問題,嘗試去找出問題的答案,或者把問題切分成較小的問題一一去擊破,前四項是文獻回顧跟批判性思考能力,最後一項才屬於創新的部分。

大學部與研究所差異?

研究所的訓練模式與大學部截然不同,大學部主要訓練讓學生能夠運用學到的專業去解決問題,但研究所需要:

  1. 主動取得並正確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
  2. 自我批判與辨別是非的能力
  3. 創新的能力

最省時省力的創新策略

無論是學術界或企業界,研究的終極目標都是為了創新:學術界在尋找具有突破性、革命性的原創(original)答案,企業界在尋找破壞性創造(creative destruction)的新穎技術或方法,以便設計和生產出殺手級產品,壟斷市場以擴大利潤。

真正好的研究方法,先從批判性的文獻回顧,了解並且吸收前人們的失敗經驗與教訓,降低風險與所短研究所需要的時間與資源,避免自己閉門造車。

牛頓說:『如果我看得比別人更遠,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。』

牛頓指的巨人是伽利略(Galileo Galilei, 1564-1642)和克卜勒(Johannes Kepler, 1571-1639)

研究 =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+ 創意

自己閉門造車的後果往往帶來的結果不如人意,初期最重要訓練的是批判式的閱讀文獻能力,學習前人的解決方法,避免前人遇到的困境,透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加上自己一點點的巧思,就能夠實現用最少量的智慧與創新,在短時間內產出最佳的解決方案。

書中提到一個故事,當年美蘇冷戰兩國開始太空競賽,蘇聯晚美國兩年啟動太空計畫,卻先馳得點成功發射人造衛星並且正常軌道運作,而美國的火箭卻在萬眾矚目之下爆炸,而後蘇聯又在一九六一年完成軌道任務安全返航,創下人類史上第一個太空旅行紀錄。

當時甘迺迪總統不甘示弱,拿出比蘇聯多一倍的預算發展太空科技,結果就是著名的阿波羅十一號在一九六九年登陸月球,根據後續的評估是因為技術人員的文獻回顧能力大幅提升,功不可沒的是圖書館界對學術文獻的索引編撰有了突破發展,造就跨科系、跨領域的知識流通變的方便。

例如美蘇兩國科學家都想要解出最佳化控制的關鍵定理,以便計算出最省燃料的軌道飛行策略,蘇聯要求一群傑出的科學家去解最佳化理論,在一九五八年解決的問題,並且一九六一年集結成書,後來發現美國數學家麥克.夏恩(Edward J. McShane, 1904-1989)早在一九三九年就解決了這個問題,但是發表在跟太空計畫無關的純數學領域期刊內,一九六零年代以前的學術界像是一座又一座的孤島,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鮮少知道其他領域的研究以及成果。

研究成果與品質關鍵因素

任何研究越是革命性、原創性的成果越需要仰賴個人的才智與運氣,但失敗風險也高,反之應用導向的研究較為仰賴文獻回顧的能力,將前人已經解決的問題整合到自己的想法內,使得控制風險與成本。

學術著作基本要件

  1. 原創性與貢獻(originality)
  2. 可靠的證據(rigor evidences)
  3. 批判性的驗證(critically examination)
  4. 理論性、系統性與一致性(coherence)
  5. 客觀性與可重復性(objectivity)
  6. 與學術界的明確關係(relationship)
  7. 文體的清晰性(un-ambiguous)

研究必要的養分

  1. 盡責的指導教授
  2. 好的學習環境(優質而充裕的課程以及研究室的討論與學習風氣)
  3. 認真的學習歷程

透過這三種條件,才能讓你完整的學會文獻回顧的能力,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以及最基本的創新能力。

行程

要儘早決定指導教授,研究主題,以及研究題目。

第一階段

碩一寒假前,先將學術文獻中的共識與爭議,各流派的大致特色與優缺點整理出來。

第二階段

碩一暑假前,提出創新的策略與研究構想,可行性評估與完整文獻回顧。

第三階段

碩二整學年,完成目標理論發展,彙整各種證據證明,反覆檢證以及調整假說。

研究主題

任何一個研究主題,只要你找不出反對的理由,就不妨拿它當研究主題。

該如何開始?

可以嘗試先利用回顧型論文了解research topic的梗概。

Problematic

學術界在開始研究一個實際問題之前,會先做problem formulation,將原本複雜的問題其core-problem抽取出來,進行簡化或者抽象化,這樣的好處有:

  1. problem reduction, 將原本複雜的問題轉化成簡單的問題, 方便可以反覆的驗證, 因為複雜的問題要模擬一次都需要花許多時間
  2. 透過抽象化後, 可以直接使用學術文獻提出過的解決方法來分析該問題, 不需要自己重新閉門造車
  3. 與學術文獻接軌, 可以釐清原本研究裡存在的創新部分, 而後專心攻擊突破既有知識的邊界, 達到更近一步的創新

我自己的目標

我認為資訊安全是一個非常迷人的領域,我們生活當中每天都在使用,HTTPS的網站、VPN、企業的IPSec防火牆等等族繁不及備載,所以我想要研究資訊安全理論與實務研究。

如何閱讀期刊論文

  1. 拿到一篇論文後, 先粗略瀏覽一遍, 找出自己所欠缺的背景知識, 以及他們所屬的學術分支, 以便快速找出載有這些背景知識的各種文獻。
  2. 從這些文獻當中找出與該論文密切相關的段落來讀, 不相關的就不用看了。
  3. 將這些材料由淺入深的排出閱讀的順序, 以便用最省時省力的方法去掌握所需的背景知識。
  4. 背景知識補足之後再回頭再看一次論文。

大學時代學東西就像是去餐廳吃飯, 店家(出版社)都已經幫你處理好順序, 逐道菜依序端上來, 你只需要依序逐行念就行, 但研究所讀論文就像自己下廚, 從食材的採購到烹飪上桌都必須要自己打理

螺旋式閱讀法

只先瀏覽自己需要再去查看的背景知識, 看完後再回頭再看一次,在不懂的就在跳出去看缺少的知識,一次比一次多看懂一些到最後看懂整篇,第一次只需要聚焦在三個問題上:

  1. 這篇論文解決了什麼問題, 最適合用來描述這問題的術語是什麼?
  2. 這篇論文使用的方法叫什麼?學術界是如何稱呼的?
  3. 問題與解決方法是屬於哪個學術領域的?

期刊論文的閱讀策略與要領

期刊論文不應該『以論文為中心』,企圖把整篇逐行逐段讀懂,而是要『以問題為中心』。

如何快速鳥瞰研究主題全局

通常可以找回顧型論文(review paper或survey paper)或專書

方法與問題特性的彙整-批判與彙整的要領

方法的特性(或優缺點)可以分成四大範疇:

  1. 基礎假設與適用範圍
  2. 應用上的難易程度與成本
  3. 常態工作條件(亦即吻合基礎假設時)
  4. 會影響性能表現的各種干擾因素和作用

十倍速文獻回顧要訣

要求一個人在陌生的領域內完成文獻回顧,包含彙整批判與創新所需的時間可能差距十倍以上,沒經驗的碩士生可能要花兩年的時間才能完成,精通要領的學者可能兩個月就完成,這樣的差異造就學術界第一守則不論你花多少時間完成研究,只要別人比你先發表相關內容,你研究中重複的內容就必須捨棄掉。

要縮短文獻回顧的時間,關鍵在於「以最少的閱讀量獲得最豐富的啟發與創意」,並且不遺漏任何流派的關鍵文獻從上圖可以分類文獻回顧者的能力:

  1. 外行級:許多人拿到論文就開始從頭到尾整篇讀完,等讀完才發現內容跟研究主題無關,重複這樣做最後只得到跟研究主題有關的一小部分文獻,如同上圖虛線。
  2. 入門級:這個階段的人,只會含糊籠統地知道文獻搜尋與篩選的皮毛,並沒有掌握到其中精要,因此讀過許多論文中勉強看完所有跟研究題目有關的文獻,但也讀了一堆跟研究主題沒有關連的,如同上圖實線橢圓圈。
  3. 精熟級:到了這個階段的人已精通文獻搜尋與篩選的要領,以及論文的種類和結構,只要粗略地讀過論文的篇名與摘要,就可以判斷該論文是否跟研究主題有相關,而且能夠快速找到對研究主題有用的內容快速瀏覽吸收,鮮少浪費時間閱讀沒有參考價值的內容。

批判與創新的要領

文獻回顧除了讓你清楚知道各研究流派的前因後果,更能培養出批判性思考的能力,避免沒必要的錯誤和研究上的弱點,並且從文獻回顧中找到創新的靈感與策略,為了達成這些目標,必須先回答三個問題:

  1. 假如你對該問題有些腹案或預期的答案,既有文件中有哪些證據支持你的腹案或答案?有哪些證據不利於你的腹案或答案?你必須據此調整你原本對如何創新與突破的想像。
  2. 彙整學術界有過的共識與爭議,以及會影響到研究品質與可靠度的所有可能因素,作為你在發展研究構想與推進研究發展時的參考。
  3. 勾勒既有文獻中所有研究角度與觀點,研究的方法與流派,並且會整個流派的優缺點與得失,以及背後大致的原因與機制,作為近一步發展創新策略與研究構想的依據。

舊瓶新酒

以新的證據、觀點或較嚴謹的方法重新探討就的題目,而有新穎的發現,有時能對既有文獻中矛盾的內容進行分析,而找到化解矛盾的新穎方法,又或者在田野調查時偶然發現新證據,突顯出既有理論的重大瑕疵。

新瓶舊酒

以既有的方法適度修改後,去探究新的研究領域、題目,而造成新的發現,要開創一個全新的學術領域,不見得要徹底否定過去所有的相關學理,在嚴謹的演繹體系裡,只要一個關鍵性的事實、證據或命題被改變,即使其他所有假設、定理、證據全部維持不變,結果也往往會演繹出一個革命性的全新學術藍海。

創新不是對過去的否定或漠視,連革命也不是對過去的否定或漠視,兩者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既承繼且創新,創意不需要多,只需要在刀口上一個關鍵的發現或創意。

基礎假設與適用範圍

方法的有效性要建立在根本的假設上

像是理工學院的很多方法都建立在「線性系統」的假設

很多統計方法都建立在「常態分佈」的假設上

而主流經濟學的理論常常假設市場的行為吻合「理性預期」、「資訊完全透明且取得的成本為零」和「完全競爭」

後進國家以廉價勞動力取代先進國家的製造業,是不變的法則,林毅夫稱之為後進國家的「後發優勢」

關鍵在於以最省力的方式取法先進國家,藉以減少錯誤嘗試的次數與時間,巨幅縮短學習曲線,從而在最短的時間和成本內追趕先進國家的技術。

Scientia

我是Scientia,研究興趣包含Cryptology, Cryptographic Engineering, Security and Privacy,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, Quantum Cryptography, Cybersecurity, Hardware Security以及Anomaly Detection.

Related Posts

《長銷》讀後心得:內容、定位、行銷、平台,從個人創作到企業經營都要懂的打造經典之道

我們作為創作者對於產出經典長銷作品都抱有非常大的興趣,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真正解決其他人的問題,而具體要如何做到,就是萊恩·霍利得(Ryan Holiday)寫這本書的內容,帶給我們一些能夠讓存活久一點的策略,以及提到過去許多成功的案例並非一蹴可幾,必須要經過時間的考驗,還有運氣與時機等等許多外部因素才有機會成為偉大的作品,作者在本書提及四個關鍵因素:內容、定位、行銷、平台,以下我將會娓娓道來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You Missed

Palo Alto Firewall URL過濾 以及 Application Block Page

Palo Alto Firewall URL過濾 以及 Application Block Page

群

NP-Completeness

NP-Completeness

異常檢測 問題分類

異常檢測 問題分類

異常檢測 方法評估

異常檢測 方法評估

異常檢測簡介 Anomaly Detection

異常檢測簡介 Anomaly Detection